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头版

浙江公安“浙五年”——

百姓的“小确幸”,可见可感

诸暨许家三姐妹团圆现场
嘉善魏塘派出所破获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并返赃,陆续收到50面锦旗、30封感谢信

  本报首席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张范

  9月10日,五年一次的全省公安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在今年的新年贺词里,习近平主席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回首这五年,浙江公安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正是这句贺词的真实写照,它们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了无数动人的“小确幸”。

  在浙江,倍儿有安全感

  诸暨许家三姐妹的“小确幸”,是在失散了近半个世纪后,在浙江公安主导成立的“浙江团圆联盟”帮助下,终于又团圆了。9月5日,“浙江团圆联盟”一周年主题活动现场,这家人环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放手。

  幸福感,在这一刻有了具象。以浙江为起始点,辐射全国,仅仅一年,“浙江团圆联盟”已累计帮助全国各地1012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

  义乌姑娘小吴(化姓)的“小确幸”,是后怕之后涌上来的安全感。当她被前男友短信恐吓,是义乌公安在矛盾纠纷大排查敲门行动时,“重视”了她的担心,快速核查后发现对方意图不轨并将其依法刑事拘留。

  安全感,在这一刻有了具象。5年来,全省刑事发案、治安警情呈持续下降趋势,刑事立案数较2019年下降19.65%。

  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张先生的“小确幸”,是接到嘉善魏塘派出所民警打来通知退赃的电话,“没想到这钱还能回来,太惊喜了!”

  责任感,在这一刻有了具象。随着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能力的不断提升,2021年,浙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发数首次出现拐点;2023年,全省破获电诈案件2.1万余起,运用大数据精准预警劝阻,帮助群众及时止损45亿余元。

  更多的“小确幸”,就在身边——

  G330国道上的绿灯时间变长后,缙云的沈大爷穿过马路去家对面的田里干活时,再也不用胆战心惊;

  泰顺一条曾被称为“死人弯”的长下坡,在经过“靶向治理”后变成了“放心路”;

  台州医院急诊科重症病房里的车祸伤员越来越少,因为全市严重交通事故数大幅下降……

  生命至上,在这一刻有了具象。5年来,浙江道路交通亡人数,较2019年下降24.72%。

  一组组数据充满力度和温度,映射出平安浙江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铿锵足迹。“全国最具安全感省份之一”,成为浙江公安写给这片热土上打拼的人们最真挚又浪漫的“家书”。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也给出了“回信”——全省治安领域群众安全感达97.95%。

  (下转2版)

  (上接1版)

  在浙江,办事不求人

  如果要细数生活办事上的“小确幸”,这故事怕是说也说不完。5年来,浙江公安推出了不少令群众感到便利、暖心与幸福的政务服务改革与实践。

  新永康人李先生不久前丢了钱包,内有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证件。当他心急火燎准备去各处补办时,永康市古山行政服务中心“一窗通办”窗口,一次性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李先生还以为这是“新鲜事”,四处和朋友“科普”。其实尝试早已开始:从2020年起,浙江开始探索“一窗通办”改革,群众不用在户籍、交管、出入境等办证网点多头跑、排多次队。

  在杭州生活工作的安徽籍徐女士,已养成了一个“小习惯”:办事前先打开“浙里办”APP。“好像每次都能发现一些小惊喜,最近想转户口,本以为要回安徽老家办,结果发现,在‘浙里办’里找到‘浙警在线’,就能网上申请,太方便了。”

  从线下到线上,浙江公安喊出的口号是:“办事不求人 随时随地办”。目前,102个公安政务服务事项、43个涉企事项可在“浙警在线”上“一网通办”,全省109个公安网办中心、1288个基层所(队)通办窗口实现公安业务“一窗通办”,每年惠及群众6500余万人次。

  这些真实可感的“小改革”,背后往往是制度跨出的一大步,实现的是政府服务与民生期盼之间的“零温差”。

  比如“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改革,让群众尤其有获得感。

  过去,办理不同事项需要一次又一次拍证件照,不仅给群众带来麻烦,也浪费了不少资源。而由公安牵头的“一窗通拍、全域应用”改革,让群众只需拍一次证件照,就能在办理出入境证件、身份证、驾驶证时通用。

  这一改革还撬起了民生服务的大变革,已共享到医疗社保、交通出行、就业就学等其他政务、公共、社会化服务应用场景。全省共有115家单位1240个窗口、19个政府部门201个事项照片实现“通拍通用”,累计惠及群众3410余万人次。

  再比如,浙江的车主已经习惯了“交钥匙”车检——只要把钥匙和资料交给检测员,就可以坐等缴费、取车,半小时轻松完成车检。

  谁能想到,就在5年前,车检时间长、服务态度差、过程不透明,还是民生痛点、难点。如今,私家车平均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车检“黄牛”扰民现象大幅减少,每年惠及近1000万车主。

  这些数字精准诠释了什么叫做“先群众之忧而忧”,亦生动展示了什么叫做“民之所望,改革所向”。

  在浙江,没有难做的生意

  “从准备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只用了一天时间。”今年1月5日,全省公安机关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年度晾晒活动现场,在义乌扎根21年的尼泊尔外商毕需努,分享了他在义乌申请新公司营业执照的“小确幸”,并喊话“在这里,没有难做的生意!”

  有同感的,想必不少。2023年度,浙江户籍人口增加9.93万人;全省市场经营主体总量达1026.6万家,同比增长9.8%,实现历史性突破。这意味着,来浙江创业、务工的人,越来越多。

  浙江公安把企业的需求,放在了“心尖尖”上。

  营商环境是否做到了最优,各级各部门是否扛起了助企纾困的硬担当?5年来,浙江公安在不断追问、自我加压中,打出了一个新的“金字招牌”:“11087·亲清在浙里”为企服务品牌。

  破获一起案件,引进一批企业,带动一片产业。易中天著作《曹操》被大量盗版印刷销售案件被嘉兴警方破获后,2023年,果麦文化决定在嘉兴落户新项目,看中的便是嘉兴公安保护知识产权、深耕版权领域的能力。

  企业还有什么需求?公安服务做得好不好?浙江公安“开门问诊”,在2023年8月、11月,连开两场“11087”警企恳谈会。

  与会企业代表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涉企违法犯罪、深化警企合作等多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会后,省公安厅将这些建议列成责任清单,并明确牵头部门落实,要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企业有呼,公安必应”。针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警企合作”等诉求,浙江公安迅速“回应”,2023年在全国率先组建“浙江知产警官”队伍,围绕杭州西湖龙井、绍兴黄酒等浙商品牌和宁波新能源汽车、横店影视业等区域产业,形成25个产业保护矩阵。截至目前,该队伍已打击案件600余起,保护浙商品牌240余个。

  5年来,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创新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当宏大的改革于细微之处呈现时,便显得尤为动人且深入人心,百姓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确幸”,最终汇聚成为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


浙江法治报 头版 00001 百姓的“小确幸”,可见可感 2024-09-11 浙江法治报2024-09-1100011;27084559;27084561 2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