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平安

巧解涉外纠纷案

  巧解涉外纠纷案

  本报记者 沈艳瑜 通讯员 王洁珊

  本报讯 近日,义乌市涉外纠纷调解委员会“浦江分号”开门营业,受理了第一起涉外纠纷案件。

  今年6月,义乌外商丹尼(化名)和浦江某服饰有限公司谈成一笔生意,需支付货款56700美元,折合人民币41万多元。当时正巧他的同胞海里(化名)求助他兑换人民币,丹尼就把服饰公司开的货款发票给了海里,告诉他按这个数字打款过去问这家公司要人民币就可以。

  支付款项后,海里找到服饰公司负责人要钱。负责人表示这笔钱是货款,无法退回。海里认为是公司和丹尼合伙欺骗他,于是决定起诉丹尼和该公司。

  海里和代理律师海拜尔准备起诉材料期间,丹尼偿还了人民币7万多元,但剩余款项再无音讯。由于跨国纠纷涉及的很多证据需要跨国公证,耗时较长,海拜尔便建议海里去新成立的义乌市涉外纠纷调解委员会派驻浦江工作室申请调解试试。

  接到求助后,义乌市司法局、浦江县司法局共同邀请义乌市的外籍调解员应宣林·卡米拉和浦江县人民调解员、律师调解员参与调解。海拜尔先向调解员提供前期举证,表明服饰公司一切流程确实合法合规,并非“货币代换”点,此次纠纷责任主要在于丹尼。

  随后,外籍调解员把丹尼叫到外面单独沟通,拿出“钱货两讫”的道理转变他的思维,“这笔货你确实收到了,现在等于海里给你付了货款,如果他起诉到底,你可能还要赔偿更多。”

  最终,丹尼承认是他投机取巧,向海里道歉并表示愿意偿还这笔钱,但需要分期支付。双方签下调解协议:丹尼于2024年12月10日之前向海里偿还人民币8.5万元,剩余25.5万元自2024年12月起每月30日之前偿还10000元,直至还清。


浙江法治报 平安 00005 巧解涉外纠纷案 2024-11-25 27197934 2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