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重整+重整”加速盘活
水果市场又“旺”起来了
通讯员 周晨 王艳 见习记者 张晓琼
台州政法融媒体中心 郭勤波
凌晨3点,台州市路桥区某水果市场里已热闹起来。一间紧挨着一间的摊位上挤了不少人,时不时有满载着橘子、文旦等当季水果的货车开出市场。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生意闹猛的市场,不久前因债务危机正处于破产边缘。多亏了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执破融合”,运用“预重整+重整”方式,让这家果品公司重获新生。而且,从受理重整到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历时仅35天。
该果品公司成立于1997年,作为一家起步早、规模大、知名度高的老牌水果批发专业市场,不仅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行业,销售范围更是辐射整个市区,同时也承载着几代“路桥人”的记忆。“以前这个水果市场相当有名气,品类丰富、价格便宜,新鲜水果一拉出来就被抢售一空,我们都是天还没亮就跑到这里进货。”一位来自乡镇水果店老板回忆。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该公司长期散乱无序经营管理导致资金链断裂,经营收入仅能勉强维持市场运营,根本无力偿还8400余万元债务。外地法院曾对该公司名下不动产拍卖、变卖,最终还是流拍。
路桥法院执行局陈法官实地调查后了解到,该公司持有专业经营市场登记证书,名下有5处不动产,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其中部分不动产对外出租,用于餐饮、宾馆、KTV等经营活动,一部分存在以租代售情况,内部地块则用作水果批发经营,并建有储藏区和冷库区。“尽管公司各地块占有现状各异,但是市场配置已形成固定规模,绝大部分商户仍在正常经营。”陈法官表示,“不动产处置不了,债权人权益无法保障;但卖掉的话,整个市场都要搬离,牵涉其中的86家租户及40余名员工,又该何去何从?”
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后,路桥法院立即启动“执破会商”。破产审判团队深入研究了当前市场状况及债务困境,提出了化解危机的新思路:“市场多年累积的客户资源和运营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重整价值和盘活可能性。如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顺畅,可以发挥预重整制度优势,评估一下重整潜力和挽救价值,这样有望助力公司快速摆脱困境。”今年5月,路桥法院裁定受理果品公司预重整一案,并指定了临时管理人提供必要程序指导。
“预重整机制是介于庭外重组和破产程序之间的一种衔接机制,由相关利益主体自主协商谈判,在程序和时间上更具灵活性。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思维加速盘活,提高重整成功率,减少企业直接进入重整程序可能面临的重整失败而转入破产清算的不可逆风险。”路桥法院民四庭庭长周晨解释,“引入合适的投资人,稳定市场原有业务,可以实现运营价值最大化,也是破局的关键。”
预重整期间,债务人成功招募到多名意向投资人。经过“综合评分+现场竞价”遴选方式,最终,路桥某市场管理公司被确定为预重整投资人。“该投资人在外地有丰富的市场经营经验,在数名意向投资人中出价最高,同时他提出的经营方案也是我们一致认为最满意的。”管理人表示,“债务人同意投资人以准经营者身份观察市场运营,有助于投资人谋划长期经营策略,实现资本引入与市场发展有机融合。”
今年8月,路桥法院裁定受理预重整转重整一案。经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表决,重整计划获全部表决组100%通过。
案件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法院适用“破产不停产”重整模式,准许债务人在管理人监督下继续营业,最大限度实现市场资产保值,提高债权人清偿比例。与此同时,破产审判团队结合专业市场经营风险,指导管理人对商铺运营流程进行了规范性整改,做好消防检测,确保经营安全。
针对水果市场遗留下来的租赁问题,经协商一致,交由投资人一并处理,并及时完成交接结算,有效避免了因解除合同、归属不清等问题产生的风险隐患,降低司法成本。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管理人与投资人达成协议,在重整完成后员工留用率不低于80%,离职人员给予相应经济补偿。“本以为自己马上就要失业了,现在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听到市场即将重整成功的好消息,员工们松了口气。
一个月后,法院裁定认可重整方案,终结重整程序。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投资人顺利接过了水果市场经营“接力棒”。“我们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逐渐整改完善了市场的运营,也陆续调整了经营策略,一个月来市场客流量回升明显。我们正在为年底水果市场旺季做准备。”在企业回访中,果品公司经理介绍了市场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