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新闻

为何要对“两百分之七”较真

  本报评论员 陈卓

  近日,湖南长沙县市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晒出一份县卫生健康局向他出具的《依法履职处理意见书》,文件200余字,却有多达7处错别字。“两百分之七”,在错别字率界也算是创了“高危”的新高度,更何况出自政府机构,难怪让人大跌眼镜,公众的较真很有必要。

  “用的什么输入法”“一看就是提取文字搞的”……网友戏谑式的究因源自难以置信和无法理解,这些“一眼错”连最起码的文通字顺都没有达标,只要通读一遍就能发现槽点无数,绝非一句“文件可能是在处理时未经过严格的校对”可以解释得通。出错率如此之高,不仅是对语言规范的忽视,更是对信息传递准确性的破坏,损害了文件的正式性和专业性,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处理意见书》的信息接收,有可能引发误解或误读,进而引发错误的判断,甚而可能对个体的决策和行动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不良后果。

  行政公文,代表的是政府权威,而公文的严谨性是其权威性的基石。本是针对反映“救护车驾驶员一边载着伤员一边玩手机游戏”这种“人命关天”问题的处理意见书,配上的却是草草文字,背后凸显草草态度,形成尤为刺眼的反差,公众的愤怒和担忧不无道理。所谓的审核机制存在漏洞只是表象,大家看到的是错别字之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对待正式文书的态度是对待本职工作态度的重要体现,如果连一份简单的文书都不能保证准确无误,那么该机构的其他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又怎能令人信服?这不仅是细节决定成败的老生常谈,更是以管窥豹的“可想而知”和“细思极恐”。

  出现高频错别字等“低级错误”,让公众对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尽管长沙县卫生健康局工作人员对媒体表态“将为当事人重新发送一份修改后的处理意见书”,“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但若非拿出规范文书和足够诚意,公众的错愕和疑虑不可能轻易消除,重塑公信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现并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公文处理的审核和监督,确保每一份文件都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声音和意图,这也本是起码标准。而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不仅是做好工作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更需要落实到更加科学的机制、更为严谨的流程、工作人员个体更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上,落实在每一项工作的细微处。

  “两百分之七”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希望这是“为时未晚”的“插曲”。


浙江法治报 新闻 00002 为何要对“两百分之七”较真 2024-11-26 27200225 2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