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平安

初心犹胜鬓上霜

——调解一线的银发力量

  通讯员 朱丽红 陆超震

  两鬓微霜,仍不忘初心;寄情于法,为定分止争。来到德清县人民法院立案与执行中心,往银耀天平工作室望去,总能看见一个瘦削却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德清法院退休法官沈晓忠。

  “离开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总感觉空落落的,还想再为法院、为群众做点什么。”2019年4月退休后,沈晓忠“无缝衔接”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将这份为民解纷的热爱延续至今。

  “调解工作不能怕麻烦”

  一对夫妻到法院起诉离婚,在儿子的抚养与探望问题上争执不下,甚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来到现场讨论,两家人差点动起手。

  “我们常说‘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尤其是已有子女的夫妻,孩子无疑是两个家庭最深的联系。”实地走访小勇(化名)的学习、成长环境后,沈晓忠联系学校的心理老师让孩子写下一封信,成为化解这场纠纷的突破点。

  调解室里,沈晓忠拿出信件,“我想和妈妈生活,也舍不得爸爸、爷爷奶奶,大家都很爱我,可我觉得压力好大……”看着孩子稚嫩的笔迹,双方决定冷静协商,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孩子随母亲生活,每个月第二周、第四周周六父亲将孩子接回去,周日17时前送回母亲处,长辈也可以在陪同下共同探望。

  “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商事纠纷……每一个案件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利益纠葛,调解只有充分摸清双方的想法和需求,找到利益平衡点,这样达成的协议才更可行且持久。”这是沈晓忠对待调解工作的态度。他充分发挥审判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生活阅历深厚等“专家型”优势,今年以来,接收纠纷637件,成功化解406件,将余热发挥在调解一线。

  “我们都有老的那一天”

  今年,沈晓忠加入了德清县社会治理中心牵头德清法院、德清县司法局共同组建的银耀天平工作室。

  4月份,62岁的王大爷在某建筑公司承包的项目工地进行搬运工作,被货物砸伤。“我想赚点钱减轻子女负担,没想到拿不到赔偿,孩子还埋怨我瞎忙活。”

  了解情况后,沈晓忠第一时间组织王大爷和公司负责人面对面交谈。面对情绪激动的王大爷,他安慰道:“要以身体为重,该承担的责任会分清楚,该赔偿的一定不会少,要相信我们。”经审查劳务合同,详细了解受伤经过、就医情况后,沈晓忠核算出赔偿金额,指明法律责任,双方很快就对赔偿事宜达成协议,钱款当面结清。

  调解不仅仅是解决纠纷,更要达到维系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效果。沈晓忠劝解陪同的子女,“父亲打工的出发点还是对你们的牵挂,要多理解。”看到王大爷的经历,沈晓忠笑了笑,“我儿子也不支持我做调解员,不过,慢慢他会理解的。看到调解成功,我比谁都高兴。”

  为群众提供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的解纷服务,除了要讲法律,还要讲民情。看到前来调解的老年人群体,沈晓忠积极向他们介绍服务大厅里设置的适老服务专区,“除了配备老花镜、轮椅、拐杖等设施,我们还配备AED等急救设备,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服务。”

  脱下法袍,脱不下一身正义。“我们都会老的嘛,有什么纠纷问题,放心来。”这是沈晓忠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晓忠师傅,我们要向您学习”

  沈晓忠的团队里,还有2名年轻人。“跟着晓忠师傅学到了太多。”年轻调解员吴冰雅、林红谈道,“他总是愿意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身边的人。”

  处理具体的矛盾纠纷,沈晓忠有自己的秘诀:针对婚姻矛盾的,要以责任、忠贞为由头;针对邻里纠纷的,要以宽容、互助说理;针对借贷纠纷的,要义正辞严地指出诚信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这样才会获得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对法律关系、事实关系的理解更透彻,在做调解工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除了帮带调解员,退休法官还是许多年轻同志的“引路人”。调解工作室常态化组织青年干警跟班学习,在现场观摩、跟班调解中提升青年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他的话却能打动当事人。”德清法院青年法官助理吕晨悦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晓忠师傅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让我们这群年轻党员备受鼓舞。”

  即便拥有几十年的审判经验,沈晓忠也未曾放松学习,定期交流业务、研究疑难复杂案件、讨论调解方案……办公桌上除了案卷,还有各类法律书籍,随便翻开一本,都有密密麻麻标注的痕迹。

  从风华正茂到鬓角飞霜,沈晓忠用自己的所为述说了法院退休老同志对司法事业的一生钟情。

  “前浪”引路,“后浪”奔涌。在退休法官们身上,大家不仅能学到调解方法、技巧,更能感受到他们对法治的信仰、对人民的热爱、对司法事业的奉献、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一代代、一批批平凡朴实的德清法院人继承和传递着这种力量,阔步迈向新的征程。


浙江法治报 平安 00003 初心犹胜鬓上霜 2024-11-28 浙江法治报2024-11-2800007;27203405 2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