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巡山去
![]() |
![]() |
救助野生动物 |
本报记者 徐新怡 通讯员 朱睿
初冬的阳光越过山峰,映照在万顷林海间。被誉为“华东绿肺”的开化县,是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森林覆盖率80.96%,拥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唯一一家国家公园试点区——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开化人是如何守护好这一方“翠绿”的?近日,浙法传媒集团公益服务队“法姐姐”来到开化县,跟着“钱江源卫士”志愿服务队一起巡山,在他们的点滴工作中找到答案。
早上9点不到,护林员汪家军穿上一身迷彩工装,胸前挂上相机,再往背包里装进巡护终端、对讲机、电筒和蛇药。装备齐全后,准备进入钱江源山林。
汪家军今年52岁,是“钱江源卫士”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这支队伍,由开化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成立。“以前,护林员、网格员和执法队伍之间是各干各的,若是发现偷砍树木等破坏森林的现象,因为信息不互通,处置的效率会比较低。”汪家军介绍,服务队如今整合村社网格员、护林义警、护林志愿者等力量,可以一起开展巡护、救助、修复等系列工作。
汪家军巡护的路线,短则两三公里,长则达十公里以上。“一路走,一路看巡护步道维护得怎么样,有没有森林火灾隐患,有没有人盗砍滥伐。”
汪家军带着“法姐姐”来到齐溪片区,这里毗邻安徽休宁县。前几年,偷盗林木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地点偏远,执法力量短时间无法到场,开化首创“志愿者先期处置机制”,在派执法人员赶赴现场的同时,由就近志愿者开展先期处置,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并固定证据。目前,已及时处置违规行为20余起,到达现场时间由37分钟缩短到了15分钟。
巡山过程中,“法姐姐”遇到了正在放生的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只见一只小动物从箱子里探出头,机灵地观察了一会儿,迈开“小短腿”奔向森林深处。
“这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猪獾。”志愿者叶发门告诉“法姐姐”,几天前,他在日常巡护时,听到微弱的动物叫声。循声而去,发现这只猪獾被一个铁夹夹住,正痛苦地挣扎。他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随后和义警使用专业工具将铁夹打开,成功解救了它。
经初步检查,猪獾腿部受伤较重。经过两天的救治观察,猪獾恢复健康,志愿者服务队来到山林中将它放归野外。
涧深水清,林深叶茂,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开化县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后,联合县公安局、县志愿者协会等多家部门机构,发起“千人护源头 国家公园志愿者参与体制机制”,建立“系统修复、协同保护、科学管护”的自然地保护体系。2023年以来,“钱江源卫士”志愿者服务队共救助野生动物337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8只。
下午1点多,“法姐姐”跟着汪家军开始往山外走。走过一条狭窄的山间小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溪流,远处看像碧绿的绸带缠绕在青山间。“这是开化人的母亲河。”汪家军说,钱塘江源头的涓涓细流,汇合成这条马金溪。开化的县域形状似一片树叶,穿城而过的马金溪如叶脉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滋养着沿线126个村,近20万人口。
马金溪边有个下淤村,以前采砂是村里的主要产业,这条溪流曾一度支离破碎、污水横流。如今眼前的“绿水”,离不开“钱江源卫士”志愿者服务队的守护。
“我们探索建立巡河护河、生态护鱼等志愿服务机制,利用‘人工巡查+设备感知’,陆续开展流域治理、河道清淤。”同行的开化县委社会工作部部务会议成员蒋群飞向“法姐姐”介绍,如今当地共有绿色志愿者2800余名,活动总时长近4000小时。
下午4时,“法姐姐”跟着汪家军结束了一天的巡山工作。从身后看,汪家军的影子在余晖中被拉得很长,仿佛与山林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