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浙里社工

社区里的“拾光照相馆”

  本报记者 许金妮

  临近年末,傅晶忙着给社区居民准备一年一度拍摄全家福的道具。

  傅晶是杭州滨江区浦沿街道滨盛社区的党委委员,去年底,她有了“照相馆馆长”这一新身份,此后,为社区居民拍摄全家福成了她列入年度计划的“大事”。

  傅晶的照相馆位于滨盛社区国信家园小区36幢2楼,上楼梯拐进去,门口写着大大的“滨盛拾光照相馆”。这是一家免费的公益照相馆,傅晶说,“拾光”就是“拾起美好时光、定格美好瞬间”的意思,“开这家照相馆的初心,就是想为社区居民们记录下幸福瞬间”。

  “笑得开心一点啊”“下巴再扬一扬”……12月3日下午,“滨盛拾光照相馆”里如往常一样,传来阵阵笑声。听到里面的笑声,傅晶也忍不住跟着咧嘴笑。

  虽然是免费的照相馆,但摄影棚里的陈设却“专业度”满满。门口衣架子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开衫、礼服裙、牛仔裤等;再往里走,有着一盏比人还高的补光灯,还有两台闪光灯;边上堆放着搞怪眼镜、塑料蛋糕、布偶娃娃等道具。

  3日这天,在摄影棚里为居民拍照的,是照相馆的核心摄影师张娣梅。她是社区“摄影班”成员,也是傅晶最早的“合伙人”。

  张娣梅今年53岁,精气神十足,一头茂密波浪卷,给居民拍照时,总是一边说着话,一边咯咯咯笑起来。

  2024年初,张娣梅收到傅晶的一条短信——“想为居民们公益拍摄全家福”。“这么温暖的事儿,我肯定要参与啊”,两人一拍即合,马上开干。

  当天下午1点多,张娣梅和傅晶碰头,决定先去附近商场的照相馆取经。“偷师”回来后,两人到小区业委会借到一间废旧房间,接着又冲到附近市场,买下专业拍摄设备。当天下午4点,张娣梅和傅晶回到小区,开始装灯架。

  “3个小时,我们把所有事情都搞定了。”张娣梅说。很快,傅晶想到社区学院的摄影班有十几位退休的学员,她就把学员召集起来,分好时间段,轮流做摄影师。

  照相馆热热闹闹地开了起来。除了拍摄全家福,傅晶和伙伴们还联手策划“我在杭州挺好的”“708090年代秀”“毕业季”“退伍军人”等温馨公益主题摄影。

  “照相馆开起来后,发生了很多温暖的事。”傅晶回忆。

  比如,来拍照的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丈夫是名理工男,结婚多年几乎没有主动牵过妻子的手。拍摄照片那天,在摄影师们的起哄下,老大爷有些迟疑地牵了妻子的手,还搂了肩膀,夫妻俩一边红了脸,一边露出幸福的笑。

  一名外卖小哥曾在跑单间隙快速冲到照相馆,急匆匆照了张照片后,又急匆匆离开,走之前再三叮嘱傅晶,“照片导出来了,就发给我”。原来,他要把照片发给老家父母看。收到照片后,这名外卖小哥把这张肖像照作为了自己的微信头像。

  这一年,通过帮居民拍照,傅晶和很多居民成了好友。“很多人问我,这个公益拍照会不会太花时间了,会不会影响工作生活?”傅晶说,“做社区工作,就是做居民工作,只要跟大家关系处好了,工作也就好推进了。”她一边答,一边跟来照相的居民打招呼,“照片导出了就发给你,欢迎下次再来啊!”


浙江法治报 浙里社工 00004 社区里的“拾光照相馆” 2024-12-05 浙江法治报2024-12-0500016;27215278 2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