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黄沙狮子,我们来守护”

  通讯员 王良辰

  台州政法融媒体中心 牟俊华

  本报讯 踏着新落的鞭炮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建带着来客推开陈列室的大门,一股淡淡的樟脑味顿时扑面而来,“昨天刚参加了个活动,这些道具还没来得及收拾。”他解释说。站在一排排狮头前,他一边轻抚着他的这些“伙计”们,一边介绍说:“虽然浙江在南方,但咱们‘黄沙狮子’却属于‘北派’,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讲究的是舞武结合、刚柔并济……”

  站在一边听得入神的来客,是临海市人民检察院的两名检察干警。“黄沙狮子”是始创于北宋年间的临海地方传统狮舞,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作为临海市非遗文化代表参演杭州亚运会暖场节目。蛇年伊始,检察官专程前来,了解“黄沙狮子”的传承情况,探索检察公益诉讼如何更好地守护非遗、为非遗“撑腰”。

  说到技艺传承,王建拍着八仙桌,连连叹气:“难啊!老话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黄沙狮子’更是如此。没有长时间的训练,是上不了台的。而且,一场表演起码要八个人,少一个都不行。最要命的是,我们这个行当,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过来学。”

  “如果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比如独家演出权、文创设计专利等,能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检察官助理包剑宇问。

  “前几年,有工艺品公司抢注‘黄沙狮子’的商标,用来制作销售狮子造型的玩偶。现在网上盗用‘黄沙狮子’形象做周边产品的太多了,我们哪有精力一个个追责、维权?”王建摸着花白的鬓角回答道,“好在国家对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我们‘黄沙狮子’经过几年稳定的传习,目前教习的徒弟有差不多200人了,比以前情况好得多。但知识产权这块,我们确实不太懂。”

  一阵手机铃声响起,王建接起电话,眉头舒展开来:“正月十四?行!紫阳街的场子我们一定撑住!”挂断电话后,他转向检察官解释道:“元宵节我们要在紫阳街表演,这可是件大事,我们得尽快准备起来。”

  “王师傅您先忙,非遗保护不是一天能做成的。咱们常来常往,把工作做实做细。比如,为高危非遗项目专门设立意外保险、将传承人纳入特殊人才津贴范围、建设非遗主题法治教育基地等,还有保护‘黄沙狮子’的知识产权,这些我们今后都会努力去做。”检察官吴加彪挥别王师傅说,“这就是咱们检察公益诉讼的新战场!您放心,今后遇到任何困难,尽管来找我们!”

  在王建的一声声号令中,“小狮子”们开始压腿练功,为元宵节的表演作准备。鼓声再起,狮目如炬,村礼堂旁千家万户的灯火次第亮起,映得狮头上的明珠光华流转。千年狮舞在槌音里抖擞鬃毛,这一次,它有了守阵的狮群。


浙江法治报 要闻 00001 “黄沙狮子,我们来守护” 2025-02-12 27316221 2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