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新闻

反诈并无“假” 套路要提防

为做寒假作业购买了“学习套餐”?

这个诈骗新套路,家长务必高度警惕

  通讯员 杭公宣 本报记者 陈毅人

  本报讯 寒假期间,不少学生们都在奋笔疾书,积极“应战”寒假作业。不过,骗子们也蠢蠢欲动,盯上了缺乏经验、警惕性不高的未成年人。近日,杭州一学生就掉入了骗子的圈套。

  小暑(化名)在做数学寒假作业时,遇到了一道棘手的应用题,在网上看到一篇“小升初”的帖子,留言区写着“加学习群,有更多学习资料”。通过扫描二维码,小暑进了一个学习分享群,群内不仅有很多在读大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还有重点中学的老师来做解题思路的分享,也有好多小升初的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几天下来,小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有一天,群公告显示“如需学习资料,可通过添加‘辅导孙老师’的QQ获取”。小暑就添加了“辅导孙老师”为好友,在购买9.9元的“学习套餐”后,小暑却被“警告”了。这时,“孙老师”说,“因为你,我们公司银行卡被冻结了,未经成年人授权,未成年人不能直接购买学习资料,你不知道吗?”小暑一时有些懵,表示自己不知道这个情况。

  “孙老师”接着说,需要配合公司“财务”提供正确的资金往来流水,否则,警方就要介入调查,“会上门抓人的,因为这个涉嫌违法的账户是你操作的,小心警察去抓你!”

  一顿威逼恐吓,小暑被吓蒙了,连连表示自己会配合“财务”的。随后,他打开妈妈手机的支付宝,绑定银行卡号,却一直转账失败。“财务”表示,家里成年人的手机都可以,爸爸的手机也行。不敢告诉家人的小暑趁家人不注意,偷偷拿来爸爸的手机,按照之前的流程开始转账,一笔、两笔……直到收到近三万元的转账短信,小暑才觉得不对劲,忐忑地将这事告诉了父母,父母赶紧到辖区派出所报案。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提醒,学生放假期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机会增多,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轻信网络上的信息,更不用害怕网络上陌生人的恐吓,关键是不能向陌生人转账。家长要保管好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软件的支付密码,谨慎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浙江法治报 新闻 00002 为做寒假作业购买了“学习套餐”? 2025-02-07 27306969 2 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