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债务清了,企业“活”了

新的一年开足马力

  通讯员 祝欢 本报首席记者 许梅

  “年前新接了几笔外地订单,现在各股东间职权明晰,一切都井井有条……”春节刚过,江山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万俊鑫便来到某新材料有限公司回访。听着公司负责人王某的讲述,看着开足马力运转的机器和忙碌的生产线,内心无比宽慰。

  然而就在一年前,这家公司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濒临停产,还深陷千万债务、员工讨薪、股东纠纷等重重困境,企业发展岌岌可危。

  一夜生变

  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高端晶圆片载具的科技型企业,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业务遍布全国,前景良好。

  然而,2022年起,公司3名自然人股东的经营理念产生分歧,引发股东诉讼,公司的决策和管理陷入僵局,随之业务发展受阻、资金链断裂,无力依约履行合同义务,对外负债逾千万元,上游生产设备供应商、下游客户纷纷向江山法院提起诉讼。2024年6月,经多轮协商未果,大量案件涌入执行程序。

  万俊鑫在办理该公司16起执行案件过程中,经摸排查控,发现公司所有账户资金余额仅几十万元,名下拥有的可变现资产就是厂房内的十几台注塑机,每台平均市价几百万。

  如果能成功将机器处置变现,企业债务完全能顺利清偿。但万俊鑫不免担忧,设备一旦拍卖,公司就没办法继续经营,而且机器贬值率高,评估、定价、上拍等流程耗时长。企业一旦由此倒下,将产生不小影响。

  为寻找案件突破口,万俊鑫调查发现,虽然公司资金链暂时断裂,但尚有一些订单,部分生产线仍在运转,有挽救的可能。

  综合上述情况,万俊鑫召集执行团队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商“最优解”。眼看事情解决略有眉目,但公司临近年关又遇到了“讨薪潮”,一批劳动仲裁执行案件又摆到了万俊鑫面前。据统计,这批欠薪员工共10人,金额超80万元。

  解开心结

  “我想继续经营公司,但我与另两位股东在很多事情上有分歧,难以达成共识。”

  “法院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一旦停止生产,就更还不上钱了。”

  走访过程中,股东和员工你一言我一语,都想为公司谋个好出路。

  为了能够尽快回笼资金,万俊鑫决定对厂房内的机器设备进行“活查封”,以便公司可以在正常生产范围内继续使用。但这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于是万俊鑫又与股东纠纷案的承办人、该院民二庭庭长杨丽斯对接协商。 (下转2版)

  (上接1版)

  在随后的审执互商会议上,万俊鑫和杨丽斯从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股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开展多点评估,最终一致认为该案执行不能简单“一拍了之”,企业成功渡过难关要解决两个难题:对内要化解股东间的矛盾;对外既要争取债权人的理解和支持,实现“互利共赢”,又要引入新的资金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万俊鑫约谈了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内的所有股东,细致分析不同执行方案的利弊得失,股东们也在一次次沟通中逐渐缩小分岐,开始积极配合法院。

  “蓄水养鱼”

  根据前期制定的执行方案,股东经多轮磋商,达成由一名股东退出公司经营、公司全部股份由另两名股东受让、全部债务由后者清偿的和解协议。随后,股东一致决定寻找新的投资者,调整经营策略,让公司尽快走上正轨。

  其间,万俊鑫立即联系各债权人,释明暂缓强制执行的可行性并得到各方认可。

  “如果暂缓执行能够拿回拖欠的工资,我同意,我们也希望公司能‘活’过来。”员工听说有可能回到原岗位继续工作,纷纷表示赞成。

  “若能自救成功,让公司重新运转起来,我们愿意等一等。”供应商也表态。

  在公司提供担保的前提下,经债权人同意,法院依法解除对法定代表人的限高措施并对公司部分账户进行解封,以便公司顺利发展客户、寻找新的意向投资方,也让公司的资金能够流通运转。

  “我们找到了上海的一家投资公司,他们愿意以现金方式参股……”3个月后,万俊鑫接到公司负责人王某的报喜电话。

  2024年12月17日,随着最后一笔投资款到账,公司清偿了所有外债,拖欠的工资也及时发放到员工手中。

  “企业内部矛盾化解后,管理模式及时跟进,不仅留住了原供应商和客户,产量也在逐步提升。”王某表示,“我们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


浙江法治报 要闻 00001 债务清了,企业“活”了 2025-02-08 27308482 2 2025年02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