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度

寒假里,班主任家访遭遇“芝麻不开门”

不少家长认为会暴露隐私,建议家访形式更多元化

  《现代快报》

  过完春节,临近新学期开学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家住上海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说,春节前就接到班主任通知,希望节后抽个工作日的晚上前来家访,朱女士当即回复“不方便”“有事可以电话聊”,但这几天班主任连发三条微信希望家长定个时间。

  这名家长与记者相熟多年,她吐露说:“希望媒体也帮我们这部分有苦衷的家长呼吁一下,家访的老套路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了。每家有每家的具体情况,老师一家家去家访,怎么可能不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呢?一旦老师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观感,真的对教育有利吗?真的不会影响到公平教育吗?”

  家访边界感问题引热议

  家访,曾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很早以前,老师们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这种形式不仅拉近了家校距离,也让教育更具人情味。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家访,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

  “现在家访确实少了,主要是大家觉得没必要。”一名从业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告诉记者,“以前家访是因为通讯不发达,现在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解决问题,何必跑一趟呢?”

  此外,随着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家访的边界感问题也引发了热议。家长顾先生坦言:“家庭是私人空间。为接待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刻意准备一番,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有的还会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特别是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家庭,并不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外人。”

  今年寒假伊始,广东深圳一名家长就在网络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这名家长罗列了目前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形式大于实质、打乱了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

  这名家长的呼吁很快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应,表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

  无独有偶,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名网友参与,5300多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只有800多名网友投给了“喜欢”。

  根据投票数据分析,投给“喜欢”的家长中,六成为“80”后,三成为“90”后;而在“不喜欢”的选项中,“90”后家长占比明显提高,占到了46%。

  最害怕为了家访要打扫卫生

  对于家访,家长们真实想法如何?

  “老师来家里,我都要提前打扫卫生,准备水果,心里压力挺大的。”沈女士儿子上初中,小升初的这个暑假,老师通知上门家访,因为是与班主任第一次接触,通知第二天早上8点半上门,“时间太早,真的是全家熬夜打扫卫生。”

  还有小学的家长说,刚接到老师通知,明天要来家访,“其实内心是十万个不愿意。家里乱糟糟的,还没来得及整理,原本的计划也打乱了。”

  另一名家长说,期末考完,正是家里最乱的时候。“本来就一拖二,家里还有个小的,已经精疲力竭。老师发消息通知第二天做好准备,可能会上门来家访,通宵收拾,白天也不敢休息,生怕老师临时有通知,结果等了一天也没来。”

  打扫卫生麻烦、效率低时间不好凑,都是很多家长不喜欢家访的原因。还有几名家长提到,主要是效率并不高。

  “感觉都是走流程,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家长吴女士说,家访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很累,“老师一家家地跑,休息时间都花在路上,真正坐下来和家长聊也就几分钟,不可能太深入,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建议家访形式可以更多元

  关于家访,在采访中,家长们普遍反映,形式可以更多样化,不一定非要入户家访。

  有家长建议,希望家访地点可以放到学校或者会议室、咖啡馆等公共场所,老师提前排好时间,根据预约时间段进行一对一家访,这样双方都可以松弛点。还有家长说,学校提供了三种方式:电话沟通、在学校门口面聊、上门。“喜欢上门的让老师上门,我们选在学校门口,很轻松。”

  在相关话题讨论的跟帖点评里,有很多自报身份是教师的认为,入户家访实地查看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家庭状况,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意义远不止于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

  “原来我们对班主任是有指标的,规定新接的班级必须百分之百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须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家访。现在我们不提明确数量了,也不规定一定要入户,家访的地点可以是学生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其他适宜的公共场所,比如咖啡馆和茶室等。”上海一名小学校长说,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有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真正洞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上海市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贞说,入户家访遭遇“芝麻不开门”,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家长的决定,并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与家长深入沟通,了解拒绝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家长提出的原因做出解释,消除家长的顾虑。

  张贞说,要向家长强调家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家校共育。若家长仍坚持拒绝,可提出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会面,从而保持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


浙江法治报 深度 00007 寒假里,班主任家访遭遇“芝麻不开门” 2025-02-10 浙江法治报2025-02-1000008;27312274;浙江法治报2025-02-1000007 2 2025年02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