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5个案件,件件守护民生民利
我省检察机关以行政检察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本报首席记者 许梅
本报讯 对于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大量注册虚假公司的乱象,怎样补上这一破坏营商环境的“漏洞”?重型自卸货车安全检验“瞒天过海”,这类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重大民生隐患,如何消灭于萌芽状态?明明是在工作时间获公司授权后外出购买物料,摔伤路段也处于合理路线内,为何不能认定为工伤?……12月27日,省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以一组组数据和典型案例,回顾了2022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以行政检察监督护航民生民利的典型做法和亮眼成果。
省检察院副检察长胡梅奎介绍,2022年,最高检在全国部署开展“全面深化行政检察监督依法护航民生民利”专项活动,专项活动以来,浙江省检察机关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和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办理各类涉民生民利案件2065件,其中向法院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14件,提出检察建议433件;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899件,促成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519件,助力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的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上,浙江提出了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省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针对涉经营主体案件不当行政处罚、行政补偿、行政许可等影响经营主体发展的突出问题,我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生效裁判结果监督、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和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同步推进涉经营主体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引导和促进经营主体守法合规经营。
杭州市拱墅区检察院在办理“两卡”案件中,发现嫌疑人冒用他人身份或使用自身身份信息大量注册虚假公司,并将所办理的对公账户出售、提供、使用于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赃款的转移。针对这类现象,拱墅区检察院与区委政法委、区人社局等部门共建“虚假公司综合治理一件事”多跨应用场景,对假冒他人身份信息扰乱公司注册、破坏营商环境等行为全流程监控。该办案模式推广至全省后,共筛查相关案件线索8000余条,制发类案检察建议50余份,推动行政机关对相关公司作出吊销或注销营业执照、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处理,助力经营主体登记领域系统治理。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