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老板欠薪跑路被抓 工人们却寄来“求情信”

  本报记者 陈贞妃 通讯员 顾昱昂

  再有10个月,宋某的缓刑考验期就结束了。一年前,他因欠薪被抓,本以为人生无望,没想到工人们竟宽容原谅、检察官耐心挽救,所有人都愿意给他重新开始的机会。

  近日,在老家接受社区矫正的他告诉检察官,等到缓刑期结束恢复“自由”,他还打算回到湖州吴兴织里,继续从事童装生意,“几名以前的工人都说好了,到时候还一起干”。

  歧路

  宋某是山东人。10多年前,他从老家来到浙江打工,靠着多年打拼,曾在织里创办了两家童装企业。起初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因资金链断裂,企业濒临倒闭。面对数十万元的工人工资、堆积的外债压力,他退缩了。

  2022年5月,在经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后,宋某带着厂里所剩不多的钱款,一走了之。他先后跑到宁波、安徽、广州……隐姓埋名,逃避债务,自此也踏上了犯罪歧途。

  当时,被欠薪的工人有27人,来自全国6个省份。他们中,有人急着用钱给老人治病,有人要供好几个孩子读书。工人们为讨薪维权奔走,情绪激烈。2022年12月,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案子被移送至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看守所里,宋某满眼消沉。他说自己也曾是一名进城务工人员,对不起被欠薪的工人们。对犯罪事实也供认不讳。”检察官谭婷回忆道,从宋某的陈述中,能感受到他对工人们还是心怀愧疚的。可当问到愿不愿意退钱时,宋某又似乎打算“破罐子破摔”,苦笑着回了一句:“检察官,我在外面这么久,钱都折腾得差不多了,确实退不出……”

  归途

  拖欠的薪资若不能退还,按照宋某的犯罪情节,必定要判实刑,工人们也拿不回血汗钱。这样两败俱伤的结局,谁也不想看到。

  就在检察官思索从何处打开突破口时,一封特殊的请愿书寄到了吴兴区检察院——这是被欠薪的工人们联合寄来的。他们说:“以前厂子好的时候,宋老板很照顾大家。只要能把工资拿回来,我们不想为难他。如果厂子还做的话,我们愿意继续跟着他干……”

  这个“宋老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这封请愿书中,检察官看到了一丝希望。他们陆续走访了宋某所在的商会、合作方,大家都说,宋某做企业规规矩矩的,就是遇到难处不愿吭声,“请跟他带个话,需要我们帮忙,随时开口就是”。 (下转2版)

  (上接1版)

  再次提审宋某时,检察官将工友们的艰辛不易、大家真挚朴实的鼓励,全都转达给他。宋某听完眼眶红了,小声地问道:“我还有机会吗?”

  “只要认罪认罚,及时支付拖欠的工资,就可以争取从宽处理。”检察官的话让宋某重燃希望。他主动交代,亲戚那还有他的几万元,并通过检察官委托几名老乡亲友帮忙凑钱。

  最终,宋某一方退还了拖欠的全部工资,向工人们真诚道歉,工人们也纷纷出具谅解书。2023年5月,吴兴区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并对宋某提出了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法院全部采纳。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缓刑一年五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

  吴兴区织里镇是享誉全国的“中国童装之都”,云集了大量中小微民营童装企业。宋某的案子办结后,吴兴区检察院联合公安、人社部门在区社会治理中心设立了“劳动者权益保障联络室”,共同建立欠薪治理长效机制。他们打通线上、线下信息共享与融合治理渠道,给工人们提供“安薪”说理的家。截至目前,联络室已追回劳动报酬3400余万元,移送欠薪类违法犯罪线索十余条。

  【编后】

  人的一生,难免有迷路的时候。有人选择一条路走到黑,有人则尝试迷途知返。一个简单的欠薪案,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枷锁、宽容的力量,更体会到司法温度激发出的人性之善,一个案件推动的长效之治。


浙江法治报 要闻 00002 老板欠薪跑路被抓 工人们却寄来“求情信” 2024-01-05 浙江法治报2024-01-0500007 2 2024年01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