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上接1版)

  柠檬树和“打工的老头”

  走到硬卧车厢,一棵用塑料膜和胶带缠好的树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柠檬树苗,我们老家阜阳不适合种柠檬,这次想带一棵回去,给孩子泡水喝。”在温州打工的李影说。

  “你能想到的肯定早就有人做了,就是种不活的。”上铺李影的老公泼了盆冷水,不过这棵树还是他扛上来的。

  李影的公公老王坐在对面小心地摸了摸树叶。1997年,他从安徽阜阳到温州开始了“城市梦”,在厂里做吹膜,一做就做到了现在。

  那时候,在城市里站住脚的他,也算是村里的一列“T字头”特快列车。“每年回去一次,大包小包往家带。当时没买过硬卧,十多个小时都坐着,运气不好的话只能站着。”彼时的绿皮火车没有空调,老王曾经抱着儿子坐过,人挤得密不透风,开窗透气却把儿子冻感冒了。

  而现在的绿皮火车,不仅有软硬卧可以选择,还有了空调,“冻感冒的事情我再也没碰到过。”老王笑着说。

  二十年后,同在温州打工的他和儿子儿媳一起回家过年,“高铁票回去要460元,火车票只要200多元。”李影算了笔账,果断选择绿皮火车。

  李影老家还有正在读书的孩子,钱得省下来给孩子报兴趣班,“几个孩子加起来,费用要两三万元。”

  这个家庭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为更强劲的“动车”。

  和他们告别时,老王热情地拿出了准备带回家的温州特产小黄鱼,想跟记者分享,记者连连拒绝。

  在众多低头刷手机的乘客中,一名安静看书的中年男人很是特别。

  “别采访我,我已经老了。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我们就像落下的夕阳。”记者的“软磨硬泡”下,他终于打开话匣,“我是农村出来的,没念过书,却喜欢看书。从杭州到淮南,火车开得慢,正好用来看书。”

  “怎么称呼您?”

  “叫我‘打工的老头’吧。”

  “打工的老头”把生存和诗与远方串了起来。

  而在两节车厢连接处,没有买到坐票的庞爷爷席地而坐,65岁的他在杭州萧山打工,是一名环卫工人。他的梦想是给孙子买新衣服,“睡一觉就到家了,到家就买”。

  火车继续前进,发出隆隆声,仿佛是父辈们关于生活和梦想的伴奏。

  等坐回餐车,记者已出了一身汗。沈浩仍在巡车,而张智鹏第二天将坐上去广州的火车,再回来就得一周后了。

  中午11点52分,K1050准时到达安徽芜湖站。记者走下火车,狠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


浙江法治报 要闻 00002 2024-02-07 浙江法治报2024-02-0700007 2 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