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头版

载着满车厢故事与温情,绿皮火车平稳前行

  见习记者 俞可薇 通讯员 叶奎

  又一年春运大幕开启。

  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中,绿皮火车在很多人心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它不贵,低廉的价格帮游子维系起他乡与故乡的联系;它不快,以七八十公里的时速穿过数不清的高山河谷,将归乡之情运送至天南地北。而最近,暴雪天气导致多趟动车飞机停运,绿皮火车成“最佳替补”的消息也让它再次被更多人关注。

  缓慢、拥挤、热闹——在许多人的记忆里,绿皮火车有着许多鲜活的故事。近日,记者踏上了K1050次火车,感受车厢里的烟火气,了解归途人的思乡梦,走近默默陪伴的守护者……

  箱子上去了,人没上去

  K1050次火车晚上11点从温州发车,终点站青岛,全程31小时10分。

  时间来到发车的第二天早上7点40分。记者跟随上海铁路局杭州公安处乘警支队乘警张智鹏,跨过铁轨,走上杭州站站台。

  乘警支队的对面就是车站。“跟一趟车基本上要两三天,支队在这儿,方便。”张智鹏一边提醒记者小心脚下,一边解释道。

  清晨的站台空旷冷清,绿色的K1050对面停着一列白色的动车。两个颜色,仿佛是两个年代的并行。

  绿皮火车里却有些热闹,前一晚11时从温州站上车的乘客已经醒了。隔着窗户,能看到有人拿着洗漱用品穿过过道,有人手捧着方便面当早饭,还有人抱着孩子在哄。

  陆陆续续有人上车,拖着行李箱的,扛着蛇皮袋的,牵着孩子的,人越来越多。张智鹏带着记者挤上了餐车,当天车上的乘警是沈浩。

  8点,火车准时开动,乘务员对着对讲机喊,“有乘客箱子上来了!人没上来!”

  这是个黑色的大皮箱,有些破旧,东西装得合不上,靠几根铁丝固定着,露出里面的棉被,旁边是几个蛇皮袋。

  春运开始后,搭乘绿皮火车的人迎来高峰,一开始是放假回家的大学生,这两天则以务工返乡的人为主。因为行李太多,搬上搬下,最后人没上车的不在少数。

  “是杭州到德清西的,让他赶下一趟车,行李下一站放在站台!”处理类似的突发情况,乘务员很熟练。

  火车平稳前进,沈浩开始巡车,“现在人还少,等到了安徽芜湖站,还会有300多人上车。”

  他口中的少,可能和记者的体验不是一个概念。接下来的10分钟,记者忙着在人和行李之间找落脚点,25米长的11号车厢像是沙丁鱼罐头,记者侧着身子,好不容易穿过,沈浩早已站在了过道尽头。

  “这人一点儿也不少。”听到记者的话,沈浩笑了,“这可不算多,以前更挤。座位下、行李架上、厕所里……你能想到的地方,全是人。”

  他说得没错——2009年春运,为了满足乘客需求,被称作“京沪神车”的1461次列车将全车卧铺席位全部取消,改为全列硬座,客流量最多时达到4000多人,而该车的定员人次才1866人。

  现在,高铁的快速发展带走了一大批乘客,但绿皮火车并未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买一张经济实惠的票,能开往高铁不曾到达的县城村庄。

  (下转2版)


浙江法治报 头版 00001 载着满车厢故事与温情,绿皮火车平稳前行 2024-02-07 26636682 2 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