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治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评论

“投资”未成年人偷手机,逃不掉的!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最近,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持续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据央视新闻报道,安徽马鞍山警方曾破获这样一起案件:当地一家手机店里的31部总价值近20万元的手机,一夜之间被全部盗走,实施犯罪的竟是2名只有15岁的少年,而在他俩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专门“投资”未成年人进行盗窃的犯罪团伙。警方调查发现,犯罪团伙中的成年人并不亲自参与盗窃,而是四处寻找未成年人,为他们提供伙食费、住宿费、路费等,让他们到全国各地手机专卖店进行盗窃,得手后会根据“投资”比例进行分赃。

  “雇佣”未成年人偷手机,就能逃避刑罚吗?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可以构成教唆罪。如果成年人通过“投资”等方式指使未成年人进行盗窃,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例如,如果被认定为盗窃罪的共犯,可能会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严惩唆使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成年人,坚决打掉利益链条,才能尽可能地让未成年人不再被“利用”。

  未成年人身份也不是“免责金牌”。对于利用未成年人偷手机的行为,法律提供了多层次的处罚和矫治措施,旨在既惩治犯罪行为,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偷窃之类的行径一般够不上严重犯罪,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受到刑事处罚。但是,不负刑事责任,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免于处罚。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以采取其他矫治教育措施。例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可以决定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相较于行凶杀人之类主观恶性极大的犯罪,盗窃似乎没那么“严重”,但如果有未成年人在此失足甚至成为惯偷,绝不能等闲视之,除了依法惩处之外,还需要综合施治,力争防范未然。“问题孩子”不是天生的,其背后有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惟有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浙江法治报 评论 00003 “投资”未成年人偷手机,逃不掉的! 2024-04-16 26776578 2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