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充电如何安全治理
社区书记们稳稳“输出”解法
宁波社工融媒体中心 马瑞璟
通讯员 翟景伟
电动自行车推进楼,如何杜绝飞线充电现象;小区要增加充电桩,安装在哪才合适;充电驿站建设好后,后续怎样维护……近日,针对社区治理中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的高频共性问题,由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宁波市委改革办、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主办的“村社故事 宁波声音”首场系列分享交流活动,在江北区洪塘街道公共服务中心举行。
社区书记代表走上分享台,谈破题方法,聊心路历程,话治理体会。
民主协商,
让居民“动”起来
充电驿站如何选址,众口难调,海曙区白云街道联南社区想到居民坐在一起大讨论。
“我们召开了10余次开放空间会议,200余人次积极参与讨论。”社区党委书记周玲利分享,联南小区是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少、熟人多,社区通过“邻舍家”小区自治站积极发挥作用,将目前市面上的充电设施设备的优缺点和小区内的5块可用场地梳理出来,与居民讨论、协商。
最终,仅用短短20天,当地建好2个充电驿站、48台智能充电桩,业委会还让第三方公司按照一度电返还0.24元的标准,归入小区维修基金,为小区公共设施维修提供了一份保障。
协同发力,
让居民“聚”起来
“我们当时遇到了资金紧缺的难题。”龙源社区党支部书记阮捷介绍,社区原本想说服业委会,从公共收益支出建成充电驿站,但业委会成员王师傅首先反对:“我们是政府拆迁安置小区,公共收益不多,充电设施应该是作为基础设施配套的,凭什么需要业主买单?”
事情的契机发生在今年7月,社区通过联合龙源商圈党支部成立社区专项基金,动员辖区爱心商家、党建联建企业,筹集启动资金。
做了这些工作之后,居民看到了社区的努力,王师傅转变了态度,带头表态业委会愿意免费提供场地,并支持召开业主大会,最终98%的居民投票同意充电驿站建设,使得龙源社区成为镇海区首个充电驿站全覆盖社区。
长效机制,
让居民“益”起来
新建充电驿站为居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后续如何维护呢?
“我们利用多渠道展开宣传,如通过‘一格两群’、‘信息小喇叭’、电子屏等定期发布事故警示案例以及充电操作指南。”北仑区小港街道高河塘社区党委书记赵少颖介绍。
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钟裕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玲分享社区在“1234”工作法的引领下,将一支12人组成的志愿小分队分成4组,每天由3人值守,负责一天4个充电驿站的管理。
在宁波,还有很多这样生动的基层治理案例,此次活动通过“小切口”,聚焦基层治理热点、难点、堵点,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持续推动点上经验总结、面上案例复制,形成“一地创新、全域共享”的放大效应,是一次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探索。
后续,宁波市委社会工作部、宁波市委改革办将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定期邀请基层工作者,分享党建引领基层“微议事、微空间、微力量、微服务、微改革”的特色治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