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元“代办年报补审”?3000余名工商户受骗上当
主犯认罪认罚后又反悔,检察机关依法抗诉加刑
通讯员 毛林飞 戴佳
注册成立公司、招揽话务员、“碰瓷”国家机关,3000余名工商户陷入“代办年报补审”骗局。主犯张某认罪认罚获从宽后反悔上诉,检察机关依法提出抗诉。近日,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二审判决,撤销一审刑事判决的量刑,以诈骗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
一通“官方电话”
工商户被骗300元
“你好,这里是企业管理部门,您名下企业年报没有申报,不处理会影响企业征信……”2023年10月,路桥某企业老板接到一通来自江苏的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他开在江苏的办公用品经营部信息,告知工商年报漏报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可能还要承担罚款等后果。
老板信以为真,便让财务小田(化名)直接办理。小田在对方的提示下搜索小程序,填写了相关信息,并支付300元费用,对方声称这是两年脱审的线上补审费用。
“报年报一般都是在国家信息公示网上报,没有听说线上缴纳罚款的,我便赶紧向老板汇报。”支付费用后,身为财务的小田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后老板联系合伙人,得知经营部年报一直正常,没有漏过。确认被骗后,小田向公安机关报案。
一桩百元小案
牵出50余人诈骗团伙
公安机关侦查后,锁定以张某为首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在浙鲁两地公安机关的紧密配合下,50余人落网,其中29人被路桥公安机关立案。路桥区检察院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该团伙层级完备、分工明确,逐级分设管理员、话务员、技术人员,环环相扣、牵涉甚广。
话务员以“年报未报将面临行政处罚”的名义,配套使用欺骗性话术、小程序,受骗的个体工商户通过小程序填写相关信息后需支付300元“补审费”。诈骗团伙用小程序获得的被害人身份信息,登录国家信息公示系统为被害人虚假填报,再截图发送,让被害人信以为真。
“我们的话术比较模糊,说客户信息很准确很官方,会让商户产生我们是政府机构人员的错觉。”案发后,张某供述。2023年4月,张某伙同杨某(另案处理)开设2家企业管理公司,招揽员工、话务员等,并发展6家公司为下线,为下线公司提供个体工商户资料、话术、小程序等整套运营模式,抽取下线公司每单20%的提成。3000余名个体工商户受骗上当,遍布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涉案金额高达100余万元。
路桥区检察院受理案件后,严格审查全案证据,准确区分主、从犯,认定张某等7人为主犯,其余22人为从犯。该院根据犯罪作用地位及涉案金额进行分层处理,对其中6名犯罪嫌疑人作相对不起诉决定,其余23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提起公诉。
一纸刑事上诉
检察机关依法抗诉
在法院开庭审理前,主犯张某在其辩护律师见证下,表示认可和接受检察院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情节、定性及量刑建议,并自愿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
2024年7月24日,路桥区人民法院依法以诈骗罪一审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0年3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除张某外的其余6名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到3年9个月不等,并处罚金2万元到4.9万元不等,16名从犯被判处缓刑。
2024年8月1日,原本在一审庭审中表示自愿认罪认罚的张某,以“量刑畸重”向台州中院提出上诉。“张某在无新事实、新证据的情况下,违背具结承诺,否认主要犯罪事实,其因认罪认罚而获得从宽量刑的条件已不存在。”承办检察官马胜利介绍,为维护司法公正,该院依法提出抗诉。近日,台州中院依法予以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