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说 法

扫码打印涉诸多法律问题

  公众号作为商家的广告宣传平台,以要求消费者关注为条件来提供免费打印,“免费”服务本质上仍属于市场营销行为。

  律师表示,消费者扫码后一旦发生被“圈粉”、隐私被泄露甚至被盗号等情况,微信照片免费打印设备提供者和商家可能因此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违反了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管理、互联网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维权。

  一般而言,设备提供者和商家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二维码的真实链接指向、扫码后果或者让消费者知道商家是在做广告,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链接进入广告平台,这种行为属于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行为。同时,这种行为也剥夺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如果设备提供者和商家未经许可就擅自获取用户头像、用户名、昵称,甚至银行账户等个人隐私信息,设备提供者或商家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此外,对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设备提供者和商家有保障信息安全的义务。扫码设备提供者或商家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有过错的,公民个人信息因保管不善被泄露或非法倒卖,导致公民遭受人身和财产损失的,应在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规范二维码营销尚存难点

  尽管二维码扫出问题,可依法向商家追责,但二维码营销毕竟属于新生事物,现实中对违法二维码链接行为的监管和惩处难度较大。

  通常,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服务号后进入相关程序,打印出来的照片底部印有商户的相关信息。但此商户未必是提供场地的商户,而且设备提供方依靠高科技,使得每次扫描相同的二维码打印出的照片,底部出现的广告也不同。在这种运营模式下,由于是“免费”打印,导致一旦发生纠纷后,法律上对责任主体的认定和过错程度的界定难度较大。

  而且,微信证据主要是以电子证据的形式存在,不良商家达到窃取隐私、盗窃账号等非法目的后,经常删帖或另开新号,取证难度大,不易获取完整的证据链条,且因受制于网络虚拟的特点,查找加害人及受害人的难度均较大。

  此外,二维码传播的隐蔽性强。二维码传播具有被动扫码才能关注的特点,而且只有被消费者扫码关注后才能发现是否违法违规,无法做到事先审核和全程监督,除非被举报,否则被发现的概率极低。

  隐私泄露危害日益加深

  手机网络安全专家提醒消费者,如今的微信号已成为个人重要的信息终端,通过微信上的多张图片,可以了解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甚至分析出他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随着移动科技的发达,很多人的微信号还绑定了银行卡等移动支付功能。所以个人隐私保护绝不能大意。

  针对用户担心的第三方泄露隐私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关注微信公众号只能看到增加的粉丝昵称、头像、微信号等信息,一般不会造成打印者的隐私泄露。但因目前尚无相关制约措施,全靠后台工作人员的自觉自律来约束行为,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另外,与公众号互动时也要把握住“度”。有些公众号设置的游戏很巧妙,用户的个人信息并不是一次收集齐,其中一个性格测试游戏可能仅要求填入生日和血型,另一个可能是“你的指纹与哪款车最相配”,有的游戏还分男版和女版。“而当这些信息最终汇集到这个公众号上,就可能还原出完整的用户信息,最终导致隐私泄露。”业内人士称。


浙江法制报 说 法 00008 扫码打印涉诸多法律问题 2017-02-10 2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