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版“最多跑一次”让船主“最多等一次”
嘉兴四家口岸单位执行联合登轮检查
对船长来说节约的每分钟都是钱
联合登轮 |
海关检查货物 |
检验检疫为船员测量体温 |
本报记者 王索妮 通讯员 龙薇 顾张飞
昨天上午,嘉兴乍浦镇美福码头内,一艘名为Gas Emerald的中国香港籍货轮在细雨中缓缓靠岸。
对于这片码头,船长范金珠再熟悉不过了。这20多年里,他主跑东南亚一带,嘉兴乍浦港区也便成了他经常踏足之地。就在本月的15日,他还到这里打了“卡”。不过,仅仅一个礼拜之后的又一次停靠,他却发现了一些小变化。
10时30分,范金珠和他的船员把舷梯固定好。以往此时,他该请报关员带着各种材料分别去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等几家口岸单位办理相关监管通关手续,并等着这几家口岸单位分别登船检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货船停靠码头后是按照分钟计费的。这几家单位跑下来,再加上等待检查的时间,这笔开销也便高了。范金珠说,早些年在其它码头就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因为手续没办完,还要等待船检,船舶无奈在码头过了夜,由此产生的费用也会高得让人心跳。
不过这一次却不同。Gas Emerald上迎来了一拨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这是由嘉兴海事局牵头,与嘉兴海关、嘉兴检验检疫局、嘉兴边检在时隔多年后首次开展联合登轮检查。
为何是时隔多年?嘉兴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罗盛定告诉记者,其实很早以前像类似的联合登船检查也有过,不过那时嘉兴口岸航运不算发达,有时几天才见到一艘国际航行船舶,联合检查也就容易开展。但这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光是乍浦港区的年吞吐量就达到4000万吨,船舶一多,联合检查的频率就降下来了。多年后重启这种联动模式,在罗盛定看来目的性明确,就是为了便民:“如此一来,船舶在港期间接受检查频次就减少了,降低船员劳动强度,提高船舶通关效率和查验效率。”
在范金珠的带领下,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入了船舶的一间会议室,在狭小的空间内,几路人各司其职,各项工作显得有条不紊:海事人员主要针对船员配备及适任情况、证书有效性、船舶设备保养等开展检查;检验检疫查验人员对船上所有船员进行体温检测,以降低口岸检疫风险;边检工作人员实施人证对照,对船员护照、证件、签证、出入境登记卡等进行检查和监护;海关执法人员则主要检查船上货物与所报内容是否相符,有无错报、漏报、瞒报、伪报等情况。整场检查下来,正好40分钟。
“多部门联合执法,效率明显提高了!”范金珠说,口岸部门的合作省去了等着执法单位一家家上船检查的麻烦,也为客户省了一笔费用,对于企业来说非常受益。
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罗盛定说,过去几家口岸单位重复登临检查过程中,其实有部分检查项目是重合叠加的,这不仅对船方造成影响,也增加了各部门的工作量。“如今由各单位依据职能分工合作,也提高了各查验单位的办事效率。”
嘉兴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化跨部门合作,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大通关建设,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最多等一次”,为船舶提供通关高速路的同时,也打造出浙江海上的“最多跑一次”。
想了解联合登轮现场更多动态吗?请关注浙江新闻客户端法治频道,观看本报记者的现场视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