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强联动 建机制 突重点 抓关键

打好招投标领域扫黑除恶攻坚战

  本报记者 陈佳妮 

  

  “你看,我们这边来竞标的这么多人,随便来几个抬价,价格就上去了,你懂我的意思吗?”这不是商战片中的招投标黑幕,而是曾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今年以来,我省针对招投标领域存在的涉黑涉恶、串通投标等突出问题,将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专项治理列为2019年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八项重点行动之一。

  专项治理工作针对全省交通、水利、房建、市政、设备采购安装等“五大行业”,针对投标人、招标人、招标代理、评标专家、“掮客”等“五类主体”,针对串通投标、弄虚作假、挂靠投标、出借资质、强揽工程等“五种情形”进行治理。

  经过线索排查移交、集中打击治理、完善监管机制三个阶段,全省排查移交了一批招投标违法线索,建立了部门联动协同工作机制,破获了一批涉黑涉恶和串通投标重大违法案件,着力打掉一批违法或涉黑涉恶团伙和人员,着力净化我省招投标市场环境,营造更优的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

  搭建工作机制

  强化部门联动

  今年年初,省委政法委、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全省招投标领域违法行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治理目标、阶段和任务、保障措施等。4月初,召开了省市县三级视频部署会,政法、发改、公安等12个部门1500余人参加。

  如何推进行业协同、上下协作,强化部门合作?浙江有妙招。

  横向,与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部门联动,发挥公检法手段优势和震慑作用,同时与建设、交通、水利、人力社保等行业部门协同,开展对人员证书、社保证明跨部门核查比对等活动,整治全省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挂证、资质借用、违法发包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

  纵向,发挥省市县三级部门合力,建立专项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协调指导和督办工作。省市县三级建立了周报送、月总结、阶段督导的治理工作推进机制,按月编发《专项治理工作动态专刊》。

  与此同时,我省还强化行刑联动。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实现信息数据、专业知识、全面打击的“三协同”。

  行政机关将有关招投标数据第一时间提供给公安机关,方便及时研判、找出疑点、锁定嫌疑人、固定相关证据。公安侦办人员则向行政机关“取经”,请他们提供专业支持。

  在打击时,行政机关将发现涉嫌犯罪的线索,传递给公安机关开展刑事打击,公安检察机关则将涉嫌违规违法但不够刑事打击的信息,反馈给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处罚,互补共赢,全面打击。

  比如,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以《检察建议书》形式将查办的4个交通项目25家企业涉嫌串通投标行为移交行政机关,东阳市检察院结合查办案件情况形成“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经济犯罪检察白皮书”,在治理工作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全面排查线索

  注重深挖细查

  我省坚持全面排查线索,把线索排查作为专项治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发动群众,深挖彻查”原则,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专窗(举报箱)等广泛征集招投标违法违规线索,还组织各级各部门对近五年已查办涉招投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案件和信访举报情况开展一次“回头看”。

  省公安厅会同省发改委建设了建设领域串通投标研判平台,深入开展大数据分析研判,今年以来为全省13起案件的成功取证和破获提供了数据支撑。比如,近期破获的“舟山西岙旅游交通集散中心接线公路工程串通投标案”,就根据数据分析,最终锁定关键时间节点、定点抓捕、定向取证、成功破案、人证并获。

  全省检察机关对恶意竞标、串标等涉黑涉恶案件,进行了一次“大起底”。省发改委对近五年省重点建设工程449件涉招投标投诉举报信访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

  自今年4月以来,全省累计排查招投标违法线索2364条,移交涉黑涉恶线索45条,移交一般刑事违法线索79条。

  各地各部门还结合进项目、进企业、进市场、进网络,关注民生项目、重点项目,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奖励办法和举报保护措施,敦促违法行为人投案自首,对典型案例等在公众场所进行曝光披露。

  2018年2月,嘉兴市公安局根据市建委移交的线索,经侦查发现以王某、张某平、陈某寿等人为首的犯罪嫌疑人通过借多家建筑公司的资质串通投标,以不法手段提前获取招投标项目的评标专家名单,向专家行贿达到中标目的,所涉串通投标的工程造价总计近8亿元。嘉兴市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对发现的涉嫌串投标、未开工建设的项目作废标处理,对收受投标人财物的评标专家作出处理,对泄露工作信息人员立案查处。目前,该案正在审理中。

  (下转2版)


浙江法制报 一版要闻 00001 打好招投标领域扫黑除恶攻坚战 2019-08-27 2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