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回迁安置遇上麻烦,居民不用来回跑

杭州江干区把跑四地简化成“跑一地”

  本报记者 肖春霞

  通讯员 戴方琴 赵霏艳 

  “这么顺利就拿到钱了,太好了!”近日,在杭州市江干区彭埠街道建华社区回迁安置现场,江干区法院的法官和书记员,正在接待建华社区的居民们,为他们现场办理司法确认裁定。

  2019年,建华社区居民迎来了盼望多年的喜事:回迁安置。但回迁一开始,就碰上了难题:近200户货币化安置家庭当中,涉及已故人员的有42户,占总数约20%,涉及金额数千万元。

  “这类货币安置涉及到复杂的遗产继承问题,如处理不好,恐怕会引发集体矛盾。譬如有一户家庭,子女先于父母去世,涉及到的遗产继承人近20位,矛盾十分复杂。”安置现场,浙江九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徐翀介绍。回迁安置伊始,彭埠司法所和彭埠街道人民调委会就成立了24小时流动调解工作室,将调解桌直接搬进了回迁安置现场。

  为处理这个棘手问题,调解员经过与回迁安置指挥部等单位沟通,研究制定了一套可行方案:首先以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形式明确回迁安置人员的财产份额、继承关系,以消除家庭内部纷争;再通过法院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凭裁定书领取货币化回购款凭证;最后到银行领取相关款项。

  调解的过程中,调解员发现,很多上了年纪的居民行动不便。如按照上述方案,这些居民还要在法院、回迁安置主体单位、结算银行之间来回跑,才能拿到安置款。怎么解决他们的麻烦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给出了答案。

  2019年12月31日,江干区法院、江干区艮山东路北区块开发建设指挥部、江干区地铁工程指挥部等回迁主体单位以及结算银行,同时来到了建华社区回迁指挥部。法官及书记员依次给当事人办理了司法裁定确认书,当事人拿着裁定书后,直接与主体单位结算货币化回购款。据了解,这也是江干区在回迁安置中,第一次把法院办理司法确认裁定请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跑调解室、法院、主体单位、结算银行四地,简化成了跑指挥部一地,实现了从办理到领款的“一条龙”服务。仅在当天,就出具司法裁定确认书18份,涉及金额3312万元。

  “我们就想用最方便群众的办法,把必要的手续以最快的速度办好。”彭埠司法所所长张勇说。


浙江法制报 要闻 00003 回迁安置遇上麻烦,居民不用来回跑 2020-01-16 2 2020年0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