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数字报: 2008年11月以前   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   2011年12月至2016年1月

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市井事

警方预警: 当心掉入“EP环境保护”的坑

  本报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陈彦君 徐斌翔 

  本报讯 推荐他人注册APP,一顿操作后可获得价值不菲的“EP环保币”?3月19日,长兴警方发出预警,希望广大投资者谨慎跟风。

  3月13日下午,长兴一纺织企业负责人来到长兴县公安局反映,公司一股东向数十名员工推广了一款名为“EP环境保护”的APP,一些员工了解后认为是一个赚钱的好渠道,于是加入其中,甚至辞职去炒“EP环保币”。

  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实名注册该APP后,每天完成一定的垃圾分类任务或购买转换器“生产”,即可产生一定的“EP环保币”。如要获得更多“EP环保币”,则需要不断推荐他人注册交易。目前,“EP环保币”的单价也从2019年10月的10余元每枚,涨至了100余元每枚。

  经民警多方了解,“EP环境保护”自称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一个垃圾分类APP,总部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而“EP环保币”总发行量为1亿枚,且永不增发。

  但早在2017年9月,证监会等七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要求,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为代币或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而“EP环境保护”平台通过发行“EP环保币”进行定价交易、融资,本质上也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很有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

  更值得警惕的是,“EP环境保护”平台的业务模式与传销活动相似,存在“拉人头”“入门费”“多层次”“团队计酬”的特征,要求参与者不断发展人员加入,形成层级网络,并从发展的下线缴纳的费用中提取报酬。

  长兴警方提醒:采用该种投资模式的平台本身不产生利润,前期投资者的收益来源于后期投资者的钱,达到高潮时项目方很可能会抛售币,整个平台随之崩溃,投资人可能血本无归。另外,值得注意的是,“EP环境保护”要求会员必须上传个人身份证扫描件,存在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等重大风险。广大投资者应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切勿盲目跟风炒作。


浙江在线提供技术支持
浙江法制报 市井事 00003 警方预警: 当心掉入“EP环境保护”的坑 2020-03-20 2 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