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信用修复让这家企业起死回生

识别二维码,可观看相关采访视频

  本报记者 唐佳璐 通讯员 卢文静 

  身负600多万元担保债务、2000万元的贷款逾期,余姚浦宁不锈钢有限公司自去年年底以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公司被强制执行,资产、账户被查封,几近瘫痪。

  “那段时间,公司连交电费都很困难,看着厂里200多名员工,还有他们背后的200多个家庭,我真是寝食难安。”近日,浦宁公司总经理马红涛告诉记者,是余姚市人民法院的“信用修复”,帮企业迈过了这道坎。

  为好友担保

  摊上600万元债务

  “我们和那家公司老板是好朋友,也帮他们担保好多年了,没想到会出这样的问题。”说起往事,马红涛有些悔恨。此前,宁波某环保公司向银行贷款600多万元,因无力偿还且名下无任何财产可执行,作为担保人的浦宁公司被判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2019年12月,案件进入执行阶段,余姚法院依法查封了浦宁公司厂房,冻结其账户,并将其“失信人员名单”。

  据悉,2008年,马红涛和丈夫开办了浦宁公司,主营不锈钢冷轧、加工业务,年产值最高时达到10亿元。但去年开始,受国际环境影响,公司的产值持续下跌。  

  银行贷款逾期雪上加霜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浦宁公司为担保债务一筹莫展时,因为账户被查封,不能按时偿还贷,该公司又被银行起诉偿还2000万元贷款以及利息。

  多米诺骨牌似的问题接踵而至:账户被查封,公司的资金周转不灵,不能正常投入生产;因为上了“失信人名单”,很多企业不愿再找浦宁公司加工不锈钢,业务量急剧下跌,贷款也续不上……

  这些问题,压得马红涛喘不过气:“我那时候想,好多年的心血会不会就会这样说没就没了。”  

  信用修复化解危机

  疫情期间,浦宁公司的境况引起了当地镇政府和法院的重视。

  “我们也意识到,在当前情况下,如果还是按以往的‘一刀切’做法,很多企业不仅偿还不了债务,还会因此倒闭。”余姚法院执行局副科长俞国平说,尤其疫情发生后,许多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法院的强制执行也要“善意文明”。

  执行局迅速行动起来。受制于疫情,接手该案的余姚法院执行局科长徐忠飞多次通过移动微法院、电话等方式,组织当事人进行协商,希望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今3月,徐忠飞召集浦宁公司、镇政府和银行,进行现场调解。调解过程中,银行认为,浦宁公司已经逾期,应该立即还款,而浦宁公司希望银行继续授信,给予重生机会。双方僵持不下,协商无果。

  法官没有放弃,之后又多次组织协商,浦宁公司积极向法院出具《主动履行承诺书》,承诺分3期还款,银行经综合考虑,终于同意暂缓对抵押物的司法处置。

  和解协议达成后,浦宁公司立即将第一笔执行款200万元汇入法院账户。

  鉴于被执行人及时兑现了承诺,余姚法院决定暂停对其适用信用惩戒,在失信名单中屏蔽失信信息、取消限制高消费等措施,为浦宁公司修复信用。此时,银行不仅撤回了对企业要求归还2000万元贷款的起诉,还续贷了2000万元。

  目前,浦宁公司已按期履行了前两期执行款。

  “真是太感谢了,他们挽救了我的企业。”马红涛说,之前被拖欠的货款现在已陆续进账,员工也全部到位,公司恢复了正常生产。


浙江法制报 要闻 00003 信用修复让这家企业起死回生 2020-06-29 2 2020年06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