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面孔

全省年龄最大的110接处警民警:

16年处置3万多起警情,收获“零差评”

  本报首席记者 陈佳妮

  实习生 王梓 通讯员 罗乾天 

  一身笔挺的警服,一张亲切的笑脸,是记者对姚阳潮的第一印象。近日,由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联合推出的2021年“平安之星”首月榜单揭晓,长期扎根接处警一线的绍兴市公安局上虞区分局百官派出所民警姚阳潮榜上有名,成为100位“平安英雄”中的一员。

  “是鼓励,更是鞭策。”57岁的老姚举重若轻。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16年如一日从事110接处警的坚守。

  军旅戎装铸警魂

  姚阳潮是一位军转干部。1984年,自小憧憬军旅生活的他踏上了从军之路。15年的军营锤炼,让他在业务技能和心性品质方面脱胎换骨,更让他保家卫国的初心愈发坚定。

  1999年姚阳潮退伍转业,秉承着一贯的初衷,毅然投入到了人民公安事业中。褪去戎装,穿上警服,老姚乐得其所。在他看来,警察的岗位依然可以实现自己保家卫国的理想。

  从警伊始,姚阳潮曾在上虞区公安分局监察审计室工作,而恰恰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基层警务工作产生了新的理解。“期间我经常会接到信访投诉,而其中以涉及110接处警的居多。作为一个直接和群众面对面接触的岗位,我逐渐认识到接处警工作的重要性。”2006年,为响应警力下沉的号召,年纪虽已不在倡议之列的姚阳潮仍然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成为了上虞区公安分局百官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寒暑易节,白昼更替,这一干,就是16个春秋。

  3万余起警情处置“零差评”

  “每天二三十起警情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最多的一天,曾接到超过100起报案。”作为绍兴市最大的派出所,百官派出所警情复杂,警务繁多。扎根一线多年,上至治安事件、紧急处置,下至家长里短、繁杂琐事,老姚成功处理过3万余起警情,却从未引发一次有责投诉。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诀?老姚没有长篇大论,只有一句话——把群众放在心里。

  去年5月的一个凌晨,老姚接到一个有人落水的求助警情,便立刻喊上同时赶往事发地。“要坚持,要挺住,我们来救你了。”一下车,老姚边喊边朝河边跑去,50多岁的他从一人多高的桥墩上跳到河岸,又纵身一跃跳入水中,奋力朝落水女子划去。最终,落水女子被他和同事成功救上了岸。

  落水警情处置完毕,姚阳潮穿上半湿的警服回到所内,连澡都顾不上洗就继续开展处警后续工作。接处警一刻都不能拖延,一旦拖延可能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这是老姚多年来在接处警岗位上养成的习惯。“有些群众一辈子可能就报一次警,所以我们每一次处警都会直接影响警察群体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老姚说。

  16年经验打磨出“姚氏”工作法

  都说在部队待过的人特别会做思想工作,但老姚嘴皮子功夫一般,他做思想工作,一是凭“颜值”——一张永远笑眯眯的脸;二是他自己琢磨出的一套“姚氏”工作法。

  “工龄长了,经验也丰富了。”老姚说,求助类、纠纷类警情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破解模式,就要善用经验化解,这也是被成千上万的各类警情打磨出来的。

  “比方遇到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时,我会先看看他身上有没有工作牌,找到他所在工作单位向其同事求助,或者利用他携带的手机,拨打本地号码进行求助。”老姚说,解难的第一步是沟通,其次才是化解困难的方法。

  老姚是目前全省110接处警岗位上年龄最大的民警,虽已经快到退休的年纪,但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热爱岗位,“只要人们有需求、组织肯同意、身体也允许,就没有退休不干的想法。”


浙江法制报 面孔 00006 16年处置3万多起警情,收获“零差评” 2021-03-05 2 2021年03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