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指尖之累”
不能时松时紧
破除“指尖之累”
不能时松时紧
高维
披着“新马甲”的形式主义,该刹一刹了!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引发广泛关注。《意见》共16条,包括总体要求、强化建设管理、强化使用管理、强化安全管理、强化组织保障五个部分。
随着数字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应用,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工作群组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公共事业单位提供管理服务,以及支撑办公、管理、学习的重要渠道和工具,对提高数字政务管理服务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政务电子化出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原本应该提高效率、简化流程的工具,却走向了对立面,变成各种虚耗空转的“温床”:没完没了的“打卡”,生怕错过的“回复”,一言不合就要“转发”……在名目众多的信息平台和工作群中,许多基层干部虽然不予认同,但也只能疲于应付。《意见》明确提出,防止强制使用、过度留痕、滥用排名、多头填报,可谓直击痛点。
这股指尖“歪风”的根源,显然不在于那块屏幕。把“收到”代替“做到”,用“键对键”代替“面对面”,用“精致务虚”代替“真抓实干”,归根到底,是背后的政绩观出了问题。就拿“过度留痕”来说,似乎照片的数量不够多,就不足以体现出工作的积极性,看似内容丰富,实则“滥图充数”,如此“内卷”不过是无谓劳动。只看“面子”不看“里子”,只重“痕迹”不重“实绩”,迷信“干得好不如喊得好”,百害而无一利。加之层层加码、滥用追责,不仅挤占了基层干部的大量精力,也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事实证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往往相伴相生。这需要从思想上刨根,在制度上管束。《意见》明确,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确定主办(使用)单位,履行建设、使用和安全管理等各环节的主体责任,主动发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此外,《意见》提出,加强对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将规划统筹、集约高效、便民减负、安全可靠的原则贯穿建设、使用和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有助于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机关履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作用,提高数字政务管理服务效能的同时,防止加重基层负担。
值得警惕的是,“指尖之累”理应破除,但决不能用“形式主义”的方法去办。事实上,这样的松绑并非首次,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加强对此类乱象的整治。然而,在对微信工作群等线上办公平台集中排查清理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曾有干部表示,一些地方明确限定工作群的数量不能超过多少个,人为增加了用好工作群的压力,违背了给基层减负的初衷。
由此可见,整治形式主义需要常抓不懈,不能“松一阵,紧一阵”“雨过地皮湿”。《意见》中提出,用3到5年的时间,健全完善常态化监管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实现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的贯通联动,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反弹回潮和隐形变异,正是看到了个中“惯性”。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打实的“到现场去”,空对空的“遥控办公”,哪个更经得起时间检验?答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