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制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法趣

清廉口碑是人生的一种出彩

  周陈华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个人,自身的廉洁品行如果能得到普遍的认可乃至赞誉,往往直接折射出人生的高度、品味和境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超越各种奖牌、荣誉的出彩。

  相传,是仪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高官,很受吴主孙权器重。他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接受别人的贿赂,穿衣极为朴素,饮食极为简单,还将家中财物接济百姓。有一次,是仪的邻居正在盖房子,孙权看到后,就问左右谁家在盖房。左右回答:“好像是是仪家。”孙权则说:“是仪节俭,一定不是他。”派人一打听,果然不是是仪家。

  孙权口中的“一定”二字,斩钉截铁,意味着了解和信任,再结合实际查访结果,印证了是仪的清名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其本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肯定。

  素有清廉口碑的官员往往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隋朝时,齐州别驾赵轨因勤政为民被提拔入朝任职。离开齐州时,父老乡亲都来送行。一老者送他一杯清水,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如今您要走了,我们不敢以酒相送。您清廉如水,特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接过,一饮而尽,百姓们挥泪相送。

  以清水饯行,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寓意。这既是赞誉赵轨“清廉如水”,更是在颂扬他“上善若水”,能够在任上造福一方百姓。同时,这也承载了百姓期望清官、好官的美好愿望。

  从是仪和赵轨的典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清廉口碑意味着精神的高地、责任的高地和民心的高地。但细细品来,这也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

  不妨透过他们来体会这清廉口碑的来之不易。一是权力的考验是复杂的。官员一旦权力在握,便极易受到各种诱惑,即使做到了廉洁,如仅图“清名”不办事,就是消极不为,也不会得到民众的赞誉。二是时间的沉淀是漫长的。清廉口碑必须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要求官员必须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稍有懈怠,好的名声就可能毁于一旦。孙权对是仪的评价正是基于一以贯之的考察而得出的。三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员“好不好”“行不行”,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他们对官员的言行有着切身体会。赵轨正是集勤政与廉政于一身,才有了百姓以水送行的感人一幕。

  而对法官来说,如何赢得清廉口碑是道必答题,也是道综合题。

  说是“必答题”,是因为清正廉洁本就是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是法官的应为之事,且应不断超越,做得更好。具体到每一名法官,清廉口碑往往会让当事人对自己更加信任,对自身作出的司法裁判更加信服,会让公平正义的力量直抵人心,意义重大。

  说是“综合题”,则是因为,法官要做到清正廉洁必须把准民心所向,敬畏纪律规矩,应抓好理想信念的“源头”,警惕风险隐患的“苗头”,重视殷鉴不远的“跟头”,多向发力,综合发力,才能让人生在正确的轨道上行稳致远。因此,法官必须将保持清正廉洁之事时时放在心上,尽其责,成其事,让人生更加出彩!

  (转自《人民法院报》;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浙江法制报 法趣 00010 清廉口碑是人生的一种出彩 2022-09-19 2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