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传懿行
修远
无门不匾。无论宫殿庄宅,寺庙庵观,也无论亭台楼阁,桥廊榭舫,其门楣处,常常有一块大小适中的匾静静地挂在那儿。
“匾”字古作“扁”。《说文解字》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据此,匾最初是写有户籍信息的门牌,挂在门上,尺寸不会太大,位置以平视为宜。这极可能是先秦时编户齐民的一种手段。升到门“额”上后,为远看方便,匾的尺寸加大,字数减少,户籍管理的本意逐步淡化,指代房屋、彰显门户、传递价值的功能渐次加强,最终融而合一,成为门楣间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匾上题字虽少,用心经营颇多。最能体现其社会属性的,不在书斋园林,而在朝堂官衙、商铺街市。
故宫宫殿上方门匾众多,如太和殿的“建极绥猷”,中和殿的“允执厥中”、养心殿的“中正仁和”、西暖阁的“勤政亲贤”、交泰殿的“无为”,无不语重心长。如“允执厥中”匾,典出《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古人口口相传的十六字心传,大意是,人心危险难安,道心幽微难明,只有精心一意,诚恳地秉持其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是治国理政之道,也是为人处事之道。
公堂评断是非,最要公正廉明。常见的“明镜高悬”,出自《西京杂记》,说秦朝有一面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钱钟书先生认为,明镜除了可以“洞察”方圆曲直,还有“涵容”虚室生白的意思。不预设是非,不先入为主,不自矜其明,才能公正评判。
“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牌坊常在显要处,以旌表楷模,示范民风。
时至今日,很多匾额消失了。匾额传递的懿行美德、价值追求,却影响至今。
(文章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